央广网呼和浩特11月14日消息(记者刘欣荣)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、华北和东北地区。自2023年全面启动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以来,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、合力攻坚,下达中央投资320亿元,推进实施重点项目287个,完成各类综合治理任务5700万亩,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,一条符合自然规律、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越走越宽广。
“三北”攻坚加速推进,生态屏障越筑越牢。林草种苗作为打好打赢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的基础保障,受到了国家、自治区的高度关注。
据不完全统计,内蒙古有1.5万个育苗主体为“三北”工程、防沙治沙、国土绿化等项目提供了优质种苗。但由于种苗供需信息不畅等因素,全区种苗存在结构性过剩,甚至有的种苗没有销路,造成积压。
内蒙古种苗协会正式揭牌成立(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)
为此,11月14日,内蒙古种苗协会正式揭牌成立。同日,2025年“三北”工程林草种苗、沙障等治沙物资供需对接会召开。内蒙古林草生态建设有限公司、内蒙古圣龙缘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、蒙草生态环境(集团)股份有限责任公司、内蒙古智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、内蒙古自治区林草产业协会等兄弟盟市会员单位就种苗、沙障等治沙物资保供稳价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内蒙古林草局副局长马强指出,成立种苗产业协会就是要搭建好育苗主体共同发展的平台,促进种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,规范种苗市场秩序,增强行业凝聚力。
让种苗协会走上前台,加强会员之间的沟通,充分发挥各育苗主体间的互补作用,促进信息交流、资源共享、产品互补,不断壮大协会规模,提升内蒙古种苗品牌影响力;聚焦内蒙古种苗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,做好市场调查研究,为行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;加强市场动态研究,助力种苗供给结构调整,多培育耐旱、耐盐碱、耐瘠薄树种,特别是灌木树种,保障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用种用苗需求,防止种苗价格出现大起大落。推动种苗市场标准化、规范化管理,营造公平、有序的种苗生产经营环境。推动行业自律和相互监督,打破行业垄断、囤积居奇、以次充好、以假充真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。
攻坚战打响以来,面对林木种苗结构性短缺、草种不足等问题,内蒙古不断强化林草种苗政策支撑体系、生产繁育体系、保护利用体系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,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战略,强基础、补短板、优结构,多措并举保障种苗供应数量充足、质量优良、价格稳定,加快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由林草种质资源大区向种苗业强区转变。
内蒙古先后出台了《关于支持种业振兴的政策措施》《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,按照“就近育苗、就近使用”的原则,积极推行“订单生产、定向培育”的模式。新建40处、1.35万亩保障性苗圃,新育苗3.2亿株,重点培育柠条、沙柳、沙棘、梭梭等沙生灌木树种和乡土树种,有效解决了种苗结构性不足的问题。目前,累计建成育苗基地39.5万亩、林木采种基地48万亩、草种繁育基地36.7万亩、野生草种采收基地12万亩,基本能够满足内蒙古“三北”工程建设用苗用种需求。